1.谁能帮我写一篇对比较文学概论的认识的论文,3000字左右的

2.论文APA是什么?

3.问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面的论文,帮我想个方向,题目就成~

4.关于比较文学的

5.论文研究方向如何填写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有哪些_比较文学论文

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1

 1、当前我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当前我国企业的营销腐败及对策分析

 3、我国企业营销策划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4、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策略分析

 5、体验营销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关系分析

 6、体验营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分析

 7、论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8、中小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9、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的关系分析——以__行业为例

 10、基于消费者心理的中国奢侈品营销策略分析

 11、基于大学生购买行为的校园营销策略分析

 12、论参考群体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

 13、消费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14、试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15、论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16、品牌危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品牌危机对品牌资产的影响

 17、论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危机管理

 18、品牌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分析

 19、品牌定位的失误与对策分析——以__品牌为例

 20、品牌扩展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以__品牌为例

 21、基于顾客价值的品牌传播策略分析

 22、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23、我国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4、试论“差异化策略”在中小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25、论中小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的竞争优势

 26、论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27、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策略分析

 28、试论网络时代分销渠道的有效管理与创新策略

 29、销售渠道中的窜货问题分析论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30、我国名人促销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31、公共关系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分析

 32、广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3、关于营销及其应用策略的探讨——以__企业为例

 34、网络消费者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分析

 35、终端消费者对网络营销信任度问题分析

 36、奢侈品的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分析

 37、微博的营销价值及其利用策略分析

 38、网络口碑营销的商业应用价值探索

 39、网络环境下企业创名牌的营销策略分析

 40、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顾客忠诚管理分析

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2

 1、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

 2、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3、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4、关于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若干问题

 5、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对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

 6、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

 7、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辩证观念

 8、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趋势

 9、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

 10、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之现状与未来

 11、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发展

 12、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

 13、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探讨

 14、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分析

 15、跨文明研究: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16、诠释学与比较文学的发展

 17、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18、比较文学视野中文学传播模式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态势

 19、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20、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21、浅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22、文化文学与教育:比较文学在教学中应用的现时性

 23、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

 24、语言文学文化的互为载体关系与"比较文学"研究

 25、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热”

 26、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文化透析

 27、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视野

 28、《简明比较文学原理》与《比较文学》的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入手

 29、文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

 30、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

 31、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32、基于比较文学的中俄文学文化内涵分析

 3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文学的发展──着名学者乐黛云先生访谈录

 34、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

 35、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项重大工程——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36、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项重大工程——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37、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

 38、中西比较文学实证性影响研究中“游”的精神文化阐释

 39、东西文化场域间的探索——日本当代比较文学研究之一

 40、以宏观视野看待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性

 41、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42、比较文学概论

 43、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44、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45、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

 46、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47、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48、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49、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50、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51、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52、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5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54、比较文学译文集

 5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

 56、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57、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58、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

 59、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

 60、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

 61、古典文献学养与跨文化视野的相遇——读严绍璗《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

 62、比较文学视域中我国的跨文化研究

 63、评严绍璗教授《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

 64、古典与现代:站在美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最前沿——美国南方比较文学学会来访纪要

 65、从比较文学角度看《爱莲说》的文化内涵

 66、比较文学下中英文化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67、文化·文学·人格──比较文学的本性及障碍

 68、比较文学视角下语言文学文化的互为载体关系研究

 69、从比较文学到跨文化交流——访香港着名学者李达三教授

 70、小议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

 71、面对文化转型的思考

 72、从比较文学角度浅析中国对联文化内涵

 73、跨文化研究的世纪盛会

 74、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之于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意义

 75、“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乐山举行

 76、中日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新史料:《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出版

 77、文化异质性及其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78、双向融摄:跨文化研究与中国比较文学

 79、文化对话:跨越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障碍

 80、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81、后殖义时期的比较文学

 82、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

 83、比较文学教程

 84、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85、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

 86、文学与疾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87、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

 88、比较文学与21世纪人文精神

 89、新辩证观念:中国比较文学与多元文化对话

 90、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91、重申文学性:对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思考

 92、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

 93、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

 94、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

 95、比较文学新编

 96、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98、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

 99、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

 100、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3

 1、基于核方法的煤层厚度变化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

 2、基于高密度电法的煤矿多层空区数值模拟研究

 3、小窑空区直流电法超前探测研究

 4、基于BIM的三维地质建模

 5、动条件下覆岩地电场响应特征研究

 6、浅部空区微震定位方法研究

 7、空区及陷落柱的地震波场分析

 8、乌兰察布低射气地区及气化区氡浓度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9、重复动条件下老空区地质稳定性研究

 10、高围压条件下岩石破坏特征及强度准则研究

 11、矿山空区灾害风险分级与失稳预警方法

 12、膏体流变行为及其管流阻力特性研究

 13、深部硬岩矿山空区损伤演化机理及稳定性控制

 14、铁矿矿山充填矿用胶结充填料研究

 15、沿空留巷滞后段煤帮动破坏机理及注浆重构技术

 16、基于能量平衡理论的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17、动裂隙岩体应力恢复及其渗透性演化

 18、厚松散层特厚煤层综放开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研究

 19、深部高应力矿床岩体开扰动响应特征研究

 20、开滦矿区深部煤层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体系研究

 21、五阳煤矿大高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及巷道支护研究

 22、薄煤层综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23、高温及冲击载荷作用下煤系砂岩损伤破裂机理研究

 24、方差体技术在煤矿小断层和陷落柱解释中的应用研究

 25、辽宁鞍山—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特征及三维地质建模

 26、巷道前方含水体的瞬变电磁响应及探测技术研究

 27、潘二矿A组煤开底板破坏规律并行电法测试研究

 28、基于瞬变电磁法的铁峰煤矿空区探测研究

 29、深部软岩巷道承载结构失效机理及定量让压约束混凝土拱架支护体系研究

 30、海洋可控源电磁法二维有限元正演及反演

 31、大型矿用挖掘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32、尖山磷矿边坡监测及预测预报研究

 33、巷道围岩峰后大变形过程的稳定性特征及锚固控制机理研究

 34、极近距离煤层空区下综放面矿压规律与控制研究

 35、近距离煤柱群底板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及应用

 36、综合物探技术在煤矿空区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37、露天矿安全高效爆破智能化动态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38、厚煤层大高综场覆岩破断失稳规律及控制研究

 39、高应力软岩回巷道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

 40、沿空留巷围岩应力优化与结构稳定控制

 41、基于监测时间序列的冲击地压混沌特性分析及其智能预测研究

 42、井下水力压裂煤层应力场与瓦斯流场模拟研究

 43、覆盖区区域矿产评价方法研究

 44、矿区建筑物(构筑物)三维变形监测研究

 45、核磁共振2D/3D地下水成像方法及其阵列式地面探测系统研究

 46、不规则顶分层破坏区下矿压规律及回方法研究

 47、阿尔金山北缘喀腊大湾地区遥感异常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预测

 48、急倾斜煤层充填开方法及其围岩移动机理研究

 49、综合物探方法在六道湾煤矿空塌陷区的应用

 50、深部铁矿勘探的地球物理找矿模式研究

;

谁能帮我写一篇对比较文学概论的认识的论文,3000字左右的

在中国,中西文学比较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末,《饮冰室诗话》就把黄遵宪的长篇诗歌比西方史诗;王钟棋认《水浒传》为“社会主义”、“虚无党”,说它可以与托尔斯泰、狄更斯比美;苏曼殊以李白、李贺比拜伦、雪莱。虽然他们做的还只是肤浅的比附,但也足以说明在我国民族觉醒的胎动期,中西文学比较就已有了粗陋的开端。 我国正式的比较文学论文约于三十年代初期出现,范存忠、陈受颐等人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对西欧的影响。之后,在朱光潜《论诗》、钱钟书《谈艺录》、朱自清《新诗杂话》、李广田《诗的艺术》以及李健吾的若干论集中都出现了有真知灼见的中西文学对比研究,而戴望舒等人则开始译介西方比较文学理论著作。五十年代开始出现了戈宝权研究中俄文学影响史的许多论文。但是,无论哪个时期,都不能比最近两年比较文学收获之面广量大,一九七九年我国接连出版了一些解放后比较文学内容最集中的文集,尤其是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的问世,被海内外学者认为是中西比较文学史上的大事。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其实远在早期,就有人对各朝各代的不同文学作对比研究。让我们先从发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并持续达千年之久的一桩“公案”谈起,并循此步步走近并认识比较文学。

远在唐代,就有人对南朝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所写的“许彦鹅笼”故事的来源作过研究。“许彦鹅笼”故事说的是,阳羡(即今江苏宜兴)地方一个名叫许彦的人,在途中遇到一位十七、八岁的书生,这位倒在路边的书生声称脚痛,要求坐进许彦的鹅笼里。许彦以为是说着玩的,谁知书生真的入笼与双鹅并坐,而许彦提起鹅笼竟不觉得重。等走到树下休息时,书生出了鹅笼,说要设宴答谢许彦,说完就从口中吐出美酒佳肴来款待许彦。过了一会,又从口中吐出一位芳龄十六的美女来陪伴宴饮。又过一会,书生酒醉睡着后,此女子竟从她口中也吐出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子来作伴。许彦正同此男子寒暄之际,书生却象要醒的样子,美女忙又吐出丝绵屏风来遮住,并同书生一道睡了。可那男子却从他口中也吐出年约二十的女子一道饮酒嬉戏。过了许久之后,听到书生响动声时,此男子忙将二十岁的女子吞入口内;年方十六的美女醒后,也忙吞入那男子,并独对许彦而坐。书生起来后,就次第吞下美女与各种餐具,然后留下一个大铜盘给许彦留作纪念,并告别而去。

晚唐时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的诗文家段成式,在他于九世纪中期写成的《酉阳杂俎》一书中,通过与印度佛经《譬喻经》中的“梵志吐壶”比较后就曾说过:“释氏《譬喻经》云: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子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拄丈而去。余以吴均尝览此事,讶其说以为至怪也。”后来,还有多人提及此事,直到鲁迅,才对这一“公案”作了透彻明断。鲁迅在《中国史略》中说:“然此类思想,盖非中国所故有,段成式已谓出于天竺(即古代印度)……当又为梵志吐壶相之渊源矣。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入笼子中事,尚云来自外国,至吴均记,乃为中国之书生。”鲁迅说得极对,这一故事源自印度,随佛经传入中国后,开始还说这是外国道人,如晋代荀氏所作的《灵鬼志》中说:“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国来。”到了南朝吴均手里,就被吸收消化成了纯为中国的人、事与地点了。当然,这种“蜕化为国有”的过程,一直绵延到现当代。1981年台北出版的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人环》,就进一步将许彦鹅笼的故事,演变为有心理活动、环境衬托与细腻描写的当代了。然而,其题材、基本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关系,依然如故。

像鲁迅与段成式二人,对中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的这种研究,比较其相似,追溯其渊源,探究其联系与原因,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这一类研究,一百年前兴起并盛行于法国、德国,并一度还曾主宰了比较文学的全部领域,因此“影响研究”的成绩可谓硕果累累,有关“影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较成熟完备。凡着重这方面的研究,因其主张研究各民族文学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影响事实联系,因此对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及其方法,大家习惯称之为“影响研究”学派。又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争论中,其争论的一方多是法国学者,故又被称为“法国学派”。这一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认定,可以梵·第根和基亚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为代表。梵·第根在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来源不同的事实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而基亚于20年后出版的《比较文学》中说得更明白:“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论文APA是什么?

不可能给你做作业吧,论文这东西还得自己写才行,给你一些资料,你参考一下,3000字不算多,拼拼凑凑就完了,毕业论文还要5000字呢。这些资料没有发完,有字数限制,你给个邮箱,剩下的发在你邮箱里 ,对你很有帮助的,随便润色一下就可以交了。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 ,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 (1790~1870)。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1865年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

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展,其中心在法国。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 、钱钟书的《 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

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歌德是比较文学的先驱。世界上目前主要有法、美两派。前者注重研究一国文化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后者注重研究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及缘由,以找出共同的规律。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让我们先从发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并持续达千年之久的一桩“公案”谈起,并循此步步走近并认识比较文学。

远在唐代,就有人对南朝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所写的“许彦鹅笼”故事的来源作过研究。“许彦鹅笼”故事说的是,阳羡(即今江苏宜兴)地方一个名叫许彦的人,在途中遇到一位十七、八岁的书生,这位倒在路边的书生声称脚痛,要求坐进许彦的鹅笼里。许彦以为是说着玩的,谁知书生真的入笼与双鹅并坐,而许彦提起鹅笼竟不觉得重。等走到树下休息时,书生出了鹅笼,说要设宴答谢许彦,说完就从口中吐出美酒佳肴来款待许彦。过了一会,又从口中吐出一位芳龄十六的美女来陪伴宴饮。又过一会,书生酒醉睡着后,此女子竟从她口中也吐出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子来作伴。许彦正同此男子寒暄之际,书生却象要醒的样子,美女忙又吐出丝绵屏风来遮住,并同书生一道睡了。可那男子却从他口中也吐出年约二十的女子一道饮酒嬉戏。过了许久之后,听到书生响动声时,此男子忙将二十岁的女子吞入口内;年方十六的美女醒后,也忙吞入那男子,并独对许彦而坐。书生起来后,就次第吞下美女与各种餐具,然后留下一个大铜盘给许彦留作纪念,并告别而去。

晚唐时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的诗文家段成式,在他于九世纪中期写成的《酉阳杂俎》一书中,通过与印度佛经《譬喻经》中的“梵志吐壶”比较后就曾说过:“释氏《譬喻经》云: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子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拄丈而去。余以吴均尝览此事,讶其说以为至怪也。”后来,还有多人提及此事,直到鲁迅,才对这一“公案”作了透彻明断。鲁迅在《中国史略》中说:“然此类思想,盖非中国所故有,段成式已谓出于天竺(即古代印度)……当又为梵志吐壶相之渊源矣。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入笼子中事,尚云来自外国,至吴均记,乃为中国之书生。”鲁迅说得极对,这一故事源自印度,随佛经传入中国后,开始还说这是外国道人,如晋代荀氏所作的《灵鬼志》中说:“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国来。”到了南朝吴均手里,就被吸收消化成了纯为中国的人、事与地点了。当然,这种“蜕化为国有”的过程,一直绵延到现当代。1981年台北出版的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人环》,就进一步将许彦鹅笼的故事,演变为有心理活动、环境衬托与细腻描写的当代了。然而,其题材、基本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关系,依然如故。

象鲁迅与段成式二人,对中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的这种研究,比较其相似,追溯其渊源,探究其联系与原因,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这一类研究,一百年前兴起并盛行于法国、德国,并一度还曾主宰了比较文学的全部领域,因此“影响研究”的成绩可谓硕果累累,有关“影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较成熟完备。凡着重这方面的研究,因其主张研究各民族文学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影响事实联系,因此对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及其方法,大家习惯称之为“影响研究”学派。又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争论中,其争论的一方多是法国学者,故又被称为“法国学派”。这一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认定,可以梵?第根和基亚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为代表。梵?第根在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来源不同的事实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而基亚于20年后出版的《比较文学》中说得更明白:“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然而,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过无声之美:“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独有偶,英国诗人济慈在他的《希腊古瓮颂》中也写道:“听得见的声音固然美,听不见的声音则加倍幽美。”同为抒写对意中人的倾慕之爱,明代《乐府吴调》中有一曲写道:“变一只绣鞋儿,在你金莲上套;变一领汗衫儿,与你贴肉相交;变一个竹夫人,在你怀儿里抱;变一个主腰儿,拘束着你;变一管玉萧儿,在你指上调;再变上一块香茶,也不离你樱桃小。”而欧洲的诗歌、也常有这类描写,古希腊的诗人写过:“愿变为心上人的口边之笛。”西班牙十七世纪剧作家罗哈斯民剧中也写过:“愿变为意中人腰间之带。”甚至在德国文学中还写过:“愿变为心上人身边的跳蚤与虱子。”还有一些作品,不仅人物性格相似,连反映性格的细节也几乎一样。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名作《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同中国古典《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都同样爱钱“胜”命,悭吝而无情,如阿尔巴贡要掐掉两支蜡烛中的一支,才称心如意;而严监生要灭剩油灯芯中的一根,才咽气罢休。

在白居易与济慈、明代《乐府吴调》与欧洲古代戏剧、《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之间的异同,并非彼此有过“影响联系”,而是作家们在各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与加工塑造的结果。要说受到“影响”,倒是在东西方各自文化体系与文学传统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头。如严监生之前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生,就同严监生临死前的吝啬劲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贾生要儿子舔尽沾了油渍的手指方肯咽气;更早的可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俭吝老人”,甚至战国时《商君书》中的“东郭敞”,都是以爱物胜过爱人的吝啬与贪欲而影响后世。同样,莫里哀塑造的阿尔巴贡,可上溯到古罗马剧作家普拉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中的守财奴,和更早的古希腊作家西俄夫拉斯培斯的论文《性格论》,因为论文里勾勒出了吝啬人的性格类型。崇尚古典主义并又热衷于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创作题材的新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受其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连他本人也直言不讳。因此,在研究这二者相似的问题上,就要撇开影响研究而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等方面去探索其“文心相通”的规律。通过对阿尔巴贡与严监生这组中外文学形象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贪欲与吝啬尽管古已有之,然而到了资本降世之时,由于金钱渐渐成为取代封建社会等级与特权的一尊“至圣”,于是在市民中最早出现的那批商人资产者身上,吝啬就是他们积累财富与货币的一种手段,又同他们拼命猎取剩余价值的贪婪与世俱存,从而构成了他们性格习惯与心理状态的一大特征:吝啬到将一钱一物都视为一本万利的万能之神的典型性格,才各自成为中外文学史上的不朽艺术形象。

这种对各民族文学所作的比较研究,由于其研究的对象是彼此之间并无直接影响交流的各民族文学,恰如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因此,被称为比较文学中的另一大类——“平行研究”。又由于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倡与实施的,故又被称为“美国学派”。20世纪6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雷马克教授,其给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最被学界称道:“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一定义,除了强调对并无相互影响或联系的各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外,它还提出了比较文学还应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或信仰等“表现领域”的关系研究,即被学界称之为“跨学科”研究,也属比较文学。

如将心理学、生理学的“通感”说来研究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手法,就可视为一种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了。对事物的繁多,如何描写?无声的景物又如何描绘?夜空的星星够多也够亮晶晶的了,诗人们又作过什么出色的抒写?而一般的批评家又作何评说?宋代诗人宋祁写的《玉楼春》中有“绿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闹”字形容无声杏子的茂盛。但明代的李渔却批评道:“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而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则更进一层,他在《夜行观星》中写无声的星星也说“小星闹若沸”。同样,清代的大学士、总纂了《四库全书》的纪晓岚也说此句不好,还批注为“似流星”。

无独有偶的是,这种把无声的事物写成有声的佳句,在西方文学中也有:19世纪意大利诗人巴司古利(Pascoli,Giovanni,1855—1912),有句写星星的名句:“碧空里一簇星星啧啧喳喳象小鸡儿似的走动。”18世纪的圣?马丁(Saint Martin)也说:“听见发声的花朵,看见发光的音调。”

以李渔、纪晓岚之见,这些写法都违背了常识,因为无声的繁星怎么可能有声呢?是写错了。但是,心理学与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觉会有“感觉挪移”的现象,叫“通感”。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与味觉往往可以打通、相交。颜色似有形象,冷暖会有重量,气味变有锋芒。如:臭气刺鼻,高音区响亮,颜色有冷色热色之别等。这些不是比喻,比喻是同类特征的扩大与缩小,而且不发生“感觉挪移”。同样,星星太多,此闪彼闪,影闹如沸水;红杏盛开在枝头,你红我更红,似乎在争闹一样。从通感来说,这正是作家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感知通感规律的记录,因此才成为千古流传并魅力不减的修辞佳句。

无论是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或是跨学科研究,它们都是不同于通常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或文学理论的一种文学研究。这种被称作为比较文学的文学研究新兴学科,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即都是以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种更注重打破地理空间与学科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这种研究不是为了比优劣、赛高低,而是以世界文学与总体知识的视野,来参照比较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学和他者的外国文学,以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因此,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顺应当今全球化进程的认识新天地。我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季羡林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曾在《人民日报》上著文,对什么是比较文学作过准确而又精当的回答:

“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

而到了20世纪末,英国女学者波斯奈特博士,在她《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一书的开头也说:“对什么是比较文学的简明回答是,比较文学是关于跨越两个以上文化的文本的跨学科研究,也是对跨越了时空的两个以上文学相关模式的关系研究。”

可见,跨国族界、跨语言界和跨学科界的比较文学,是一门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兴人文学科,它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体系,自己的任务,自己的特点与要求。它是产生于各国文学文化交往的基础上,随之发展而成熟,并与当今全球化时代认识同步的文学研究综合性学科。

“比较文学”这个说法是法国的学者在一百多年前提出来的。在当时的欧洲,由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学者都致力于各自民族文学的整理和研究,研究的方法,是从社会背景,作家生平来诠释作品,也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套路。后来,法国的学者却认为仅仅对国族文学的整理和研究是不够的,文学的研究应当跨越国族的界限。德国的大诗人歌德(J.W.Goethe)支持这种超国界的视野,晚年甚至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然而不管是法国学者的“比较文学”还是歌德的“世界文学”,着眼点都在欧洲,这是需要说明的。法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从事的是一种“影响的研究“,关心的是一个国族的文学怎样被另一个国族的文学家接受,模仿和创造性地转化,追溯和清理文学跨越国族疆界旅行的轨迹。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西洋归国的作家学者如梁宗岱、钱钟书、陈铨等人都曾努力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遗憾的是四九年以后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研究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停滞,直到七十年代末才重新有了拓展,幸亏台湾和香港的学者不曾因政治的负面影响而使研究有所中断。二战以后,美国的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所谓“平行的研究”,即国别文学之间即使没有发生过关系,照样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所以莎氏比亚可以和汤显祖比较,《红楼梦》可以和《源氏物语》比较。比较文学研究甚至可以跨越学科,比如文学与音乐、与哲学、与宗教、与心理学甚至数学,都可以进行比较。中国的古诗中的一些名句中的美丽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据说无非是在用文字图解几何学中的诸如“垂直”、“相切”的概念,而“骚人遥驻木兰舟”和“万户捣衣声”都可能在暗示性活动,所以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等等。近一、二十年来,比较文学研究又开始朝比较文化研究转向,比如所谓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批评等等。

一、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学理

1、定义:

比较文学是一门将研究对象自觉地由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学中进行“跨文化的”综合性考察和研究的学科。

简而言之,比较文学是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对要素A和要素B 之间关系的研究。所谓“自见者不明”(《老子?二十四章》),认识“自我”需要借助将“他者”作为参照,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

2、“比较”的意义: 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 这里的“比较”是指“双边”或“多边”的“跨文化(跨文学)”研究,这里说的“跨文化思维”,指的是“比较文学”学科对于“文学”的思考,必须是从“超越一种文学”,“超越一个民族”,“超越一种语言”和“超越一种文化”的视角考量面临的学术问题。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最基本学理。 因此,比较文学是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贴近的边缘学科,能够最迅带地感知和接受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将触角伸向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比较文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践东西方、中外关系上的平等对话,进行双向阐释,以达到互证、互补、互惠的新人文主义目标。

………………

注:

(1) 布吕奈尔等著《什么是比较文学》第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 转引自孙景尧《简明比较文学》第65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问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面的论文,帮我想个方向,题目就成~

论文APA是一种论文的格式。

APA格式(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是一个为广泛接受的研究论文撰写格式,特别针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规范学术文献的引用和参考文献的撰写方法,以及表格、图表、注脚和附录的编排方式。另一种相当有名的论文格式为MLA格式(The MLA Style Manual),主要被应用在人文学科,如文学、比较文学、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等。

格式?

虽然有些作者对于APA格式其中的一些规范感到不妥,但APA格式仍备受推崇。期刊用同一种格式能够让读者有效率的浏览和搜集文献资料,写作时感到不确定的学者们发现这样的格式手册非常有帮助。譬如,手册中的“非歧视语言”章节明文禁止作者针对女性和弱势团体使用歧视的文字,不过使用APA格式的学术期刊有时也会为了让文章更有条理而允许作者忽略此规定。

关于比较文学的

比较文学,大概有两条路子可以走,一是比较相同,二是比较不同,一中一外,这才算得上是比较文学。所以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论什么什么与什么什么的同与异》。丝毫没有联系的两个人,当然也就没什么好写的地方。可以提供一些范围,因为我本来是学现当代的,所以可能不是很正确,我姑且说之,你姑且听之吧。

比如 魏晋南北朝志怪与英国哥特文学 。比如 苏联拉普文学与中国解放区文学。日本新感觉派与中国新感觉派。中国小诗与日本俳句及泰戈尔小诗。这是比较大的方面。如果单说作家,值得比较的也有很多,鲁迅和果戈理的讽刺艺术,哈代和沈从文中乡村风景描写,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的复仇。

至于世界文学,那能写的太多了,比如黑色幽默对于存在主义的继承,或者单说一个作家的一个作品。

具体写的时候,最好分条啦,先介绍,然后同,为什么同,异,为什么异,有没有彼此影响,比如鲁迅和果戈理,那是继承的关系,是学习,怎么学,在学的过程中有何不同。二人的侧重点,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写的人物类型(我觉得人物类型是个可以写很多的条目),包括结构,情节。,包括人们的评价,鲁迅是斗士是投枪匕首,而果戈理是含泪的笑,两者区别在哪?

论文研究方向如何填写

《文学散步》

------------

简 介

------------

《文学散步》简介

台湾学者龚鹏程的力作《文学散步》是一本享誉多年的文学入门经典读物,至今仍风行海外,倍受学界推崇。作者本人学贯中西,治学既重考据又不拘于专门,因此能够通观全体,深入浅出。该书一反传统文学理论套路,角度、观点别开生面,新鲜创见随处可见,从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直叩文学本质,曾在台湾引发学界大讨论,至今仍是文学理论专著中的一枝独秀。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称:作者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

用“散步”的方式来谈论,举重若轻,突破了一般“概论”的樊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

该书虽然属于概论一类,但问题意识很强,不少章节观点的提出都有现实针对性,有意针砭学界一些比较混乱的现象或者有争议的课题,读来很是“解渴”。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文学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

龚鹏程先生的这本书摆脱了一般文学概论从理论到理论的套路,从读者关心又有兴趣的一个个问题入手,一步步深入梳理文学的知识系统。该书的理论阐述系统不但简明清晰,而且深入浅出,对一般读者来说这”很够用”,也很容易进入状态。作者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探询文学内在的知识规律和方法基础问题。既有对西方文论的广泛涉猎和理论借力,又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论素养及其水融的化用,对文学的种种问题做了淋漓尽致、极尽透彻的解剖。

本书完全颠覆当前文学理论套路,痛诟坊间各种文学论调,是享誉多年并至今风行海外的文学入门经典,于2006年9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中国大陆出版,并很快取得各地经销商和读者的热烈反应,第一刷10000册很快就售罄。此书最初是在1985年由台湾汉光文化公司出版,由于与同类书相比,《文学散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观点,因此出版之初即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争论颇多,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本书对于传统的继承和颠覆;这本书是否可以取代坊间的其他文学概论;这本书对于大学教育的适用性问题;这本书在思路上的开放和严谨之间的取舍得失问题。

作为龚先生早年少作,《文学散步》体现出作者灵动跳脱的思维和恣肆横溢的才华,不拘泥于传统,发前人未发之言。他认为文学知识系统的呈现必须贴近文学生活,应当重在讨论“文学内在知识规律以及方法学基础的问题”,而不是那些永远争吵不休、而又在学界反复运转的“问题”。比如,他质疑说“作品是否存在?”“散文能被视为一种文学类型吗?”“文学应该讲形式吗?”该书所论及的基本命题有文学的欣赏、形式、意义、功能,以及文学与社会、道德、历史、哲学诸方面的关联等问题,谈论领域很集中,纲举目张,简明扼要,新鲜创见颇多,因此不免与既成的研究成果时时冲突;而少年常出“妄言”,写到与前辈存有冲突之处,就总有些辛辣犀利的文字。此书一出,冲撞了不少前辈时贤,引来骂声一片,尤其牵扯到所谓“学养”同“文气”的轻重问题。然而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快感。喧嚷过后,此书获得了台湾省“教育部”教材改进甲等奖,并被一些学校为课本,可算是终于得到了承认。

在《文学散步》出版之后这十多年间,龚先生此书的价值逐渐被很多学者挖掘出来。比如台湾学者林湘华评论说:“像康德在哲学史上哥白尼式的转向一样, 询问形而上学知识成立之可能, 龚先生也意在透过文学知识基础的询问, 建构文学研究的基本认知。而其实这就是一种建立学科‘严密学’的理想。”应该说,龚先生这种理论的自觉意识在以前的文学理论著作里是非常罕见的。

“第四版”在大陆的引进,引起了很多大陆学者王一川、张颐武、黎湘萍及朱青生、刘苏里等人的关注,尤其得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的倾力推荐,温教授说:“用‘散步’的方式来谈论,举重若轻,突破了一般‘概论’的樊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该书虽然属于概论一类,但问题意识很强,不少章节观点的提出都有现实针对性,有意针砭学界一些比较混乱的现象或者有争议的课题,读来很是‘解渴’。”

《文学散步》使龚先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话题,或可称作鬼才,或可称作另类。不管怎么说,20年来,《文学散步》一直是同类著作所不可取代的一枝独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徐学先生说:“面对‘龚鹏程现象’,我们大陆学者应该有一种紧迫感。文化意义上的中心与边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建‘中原文化’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力。”如今大陆读者可一睹此书风,孰非幸事?

------------

龚鹏程的研究路数

------------

“所有知识化的工作,都是我个人生命的体验,在一本书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之间刻苦建立的。所有方法意识,也都是从凿山铜的经验里,摸索获得的。……我用我法,而我法即从中国传统学术中变化而出,似洋似古,乃又不洋不古”——龚鹏程《四十自述》

“在写作过程中,我只想写成较平浅的东西,未运用严密的论证过程来达到目标。而在语言的使用上,也运用了一些文学语言,以呼唤读者的注意。这当然不是正规的做法。但我以为,这本书或许对一般流行的意见或套语,有澄清的作用,也可能是对文学概论这一门学科做尝试性的革命。我希望提出与现在一般的文学概论在性质、目的及写作方法上不同的意见。这也是其他各门学问进步的方法,通过方法及问题的反省,而造成该学科的大地震、大突破,往前推进。我这本书,只是小地震,所以称为‘散步’。这样的‘散步’,也显示了一个在封闭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在很少外力支援下辛苦的思索历程。现在把此历程呈现出来,虽不见得有什么大风景,然或许也有一些小花小草、小的好意见,足供大家参考。”——龚鹏程《文学散步·后记》

------------

文学知识的性质

------------

《文学散步》选摘:

1.文学知识的性质

一个人可能很有学问,但并不能掩盖他不懂文学。我曾见过一位声韵学名家,用研究《广韵》的方式去研读东坡诗,先正襟危坐,以毛笔圈点苏诗及注本,然后归纳整理其用韵,分题分韵,用毛笔抄缮一遍,日日讽诵。所以,他认为自己对苏诗极熟,偶尔诗兴,又自诩做诗甚有苏味。但一位长辈却问我说:“天下什么事不好做,他为什么偏要去做诗呢?”如果一个人,真是天生的“钝根”,那我们无话可说;然而,大多的情形却来自不了解文学知识的性质,误以为拥有了其他的知识,也就当然能够了解文学,忽略了要跨越异质的知识时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他们必须确实地知道,艺术上的意义与真理并不来自命题或推论,也不来自事实或经验,而只在于我们心中唤起的某种“生命的价值”。所谓文学的知识,就是为了成就这种艺术表现的意义或价值而建构的。因此,在文学的知识里,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不是作者的人品如何、属于何派何党、是否反映社会、是否指控现实、是否为实事……而是作品文字、意象、观点、人物、气氛、风格等问题。以诗来说,一位合格的读者自应熟谙各种“诗法”,明白各种风格类型,了解各种诗歌作品、诗史的知识,才不至于把“寒灯思旧事”的寒灯当做主语,而还要洋洋得意,自诩新解。

近代许多所谓的文学批评,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实在是欠缺文学细胞的僵尸,在非文学知识的大量填塞与凌迟、之下,似乎它想保持人的身份和价值都很困难,更别提什么凌波仙子的绰约风貌了。故而,所谓充实知识,第一要务就是沉潜到文学里,汲取文学的知识,并借此体验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生命的价值。我知道这是个艰巨的工作,但不能不以此来劝勉行步在文学道路上的旅人。

2.意义的主观面与客观面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读者对于意义的认识一定不同于作者。作者在创作时,必有一定的意图想要藉着作品传达给读者,但读者通过作品去掌握、去认识到的意义,往往与作者赋予的原初意义相去甚远。例如,台湾有首《补破网》的歌谣,原先只是作者抒发失恋情怀的哀叹,后来却被视为替渔民仗义执言的呼声。温庭筠的《菩萨蛮·懒起画蛾眉》被张惠言解释为“感士不遇”。晏殊、欧阳修的词,被王国维解释成人生三境界。这些解释,就连解释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人间词话》)文学作品之能解者,尚且如此,那些原本不可能给予确定的解释,也不需要给予确定之解说的,更是“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周济语)。何者方为作者之意,的确也难说得很。

若文学欣赏,是以追探并吻合作者的初衷为终极目标,那么,这种活动就只好说是一种猜谜。而且,千百年来,无数才智之士殚精竭虑的结果,又大部分是已确定没猜中或不知道猜中了没有。这岂不令人沮丧吗?

3.文学有什么用

曾有一位时髦贵妇对大画家威斯娄(Whistler)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东西。”威斯娄鞠躬对曰:“亲爱的夫人,在这一点上,夫人所见与野兽略同。”——每逢有人向我问道:“文学有什么用?”我总会想起这则人与野兽的故事。

一个人,在欣赏时装少女之余,也还知道别有此实用嗜好之外的崇高美术;在教书混饭吃之外,也知道另有学问;在应付实用之外,也还知道有个真理存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或嗜好,不能与价值混为一谈,岂非甚为明显吗?何以面对文学,便忽然昏聩了起来?不是像戈蒂埃(Theophile Gautier)《奇人志》(Les Crotesques)里所说的商人财主,每看见孩子们写诗,立刻罹患恶疾,怒冲脑顶,神经发生变态;就是像古罗马教宗德尔图良(Tertullian)那样,主张若要大道光明、实现极乐世界,非铲除文学不可。

至于那一般文学家们,面临这恶劣的环境,又往往显得跼蹐不安,充满了自卑自怜的情愫,先就自己看不起自己,以免旁人鄙夷时少了心理准备。偶尔有一两个替文学辩护的,又嗫嚅口吃,只能结结巴巴地说些文学有益世道人心、能做宣传武器之类的话。他们愈是这么说,愈是让人相信文学果然是没什么用的了。

其实,这个问题本不难解决,难就难在世人问错了问题。好比铁槌原是用来敲东西的,现在拿来炒菜,当然炒不好。而世人居然还要指着铁槌痛骂:“要你有什么用?”而一帮为铁槌打抱不平的先生们,竟还要替铁槌辩护说,铁槌确实是可以炒菜的。这,这岂不是甚为滑稽吗?

何况,文学也非铁槌所能比拟。文学根本是不能放入“有什么用”这样的考虑中的。

4.哲学在文学之中

自早期王国维把我国元剧《窦娥冤》、《赵氏孤儿》当做足以媲美西方的伟大悲剧之后,许多学者即套用“悲剧”一词来诠释中国文学。但事实上,在中国哲学以性善论为主流的人生观照底下,悲剧是无所存身的。中国人根本缺乏对死之憧憬,中国文学亦罕有人性幽暗底层原始罪欲的刻画。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说得好:“悲剧作为戏剧形式来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表达痛苦与个人主义的悲剧明显属于西方所有,这种观念和所暗示的人生观,是受希腊影响的。”

5.文学与科学

文学果真需要科学来撑腰吗?一位尊贵美丽的女孩,站在天光下,风姿绰约,就是她存在最好的证明。强拉一位毛发森然的彪形大汉来,说她必须具有彪形大汉的性质才有存在的价值,这种人若非愚蠢,定是癫痫。至于问那文学的创造者(作家)是否疯狂或行为不检,也像讨论宙斯是否犯过罪一样,与其作品无甚关联。

……

可是,没有认知意义就是无意义吗?《红楼梦》这部,我们初读它时,未必能了解或理会历史事实,即使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贾府,我们读来还是要痛哭叹息的,还是有真实的意义感觉的。所以,才有人会因读《西厢记》而悟道。这个真实的意义感受,就是科学知识里所不讲的人生具体的真实。

从前,亚里士多德就已经觑破了这层奥秘,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更具哲学性,因为诗所处理的不是已经发生的实际,而是可能或应该发生的人生。认知的历史对象永远是个别的、外延的,文学则揭示普遍而具体的事物(类似黑格尔所说的具体通性〔concrete universal〕)。文学家若抛弃了原有的职事,而竟去追求外延的、历史的、认知意义的,就会像周汝昌写《红楼梦新证》那样,硬把红楼故事镶进曹雪芹的生平里,把一个生机盎然的文学世界塑造成一册按事编列的账簿。戕害文学生命,莫此为甚了。

------------

欣赏的困难

------------

论文研究方向是指研究论文所属的学科领域和具体研究方向。在填写论文研究方向时,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按照学科门类填写:根据自己所属的学科门类,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例如,文学领域的研究方向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等。

2. 按照专业领域填写: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领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例如,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

3. 按照研究课题填写: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例如,研究课题为“基于XX技术的XX系统设计与实现”,则研究方向可以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4. 按照研究方法填写: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法,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例如,研究方法为“案例研究”,则研究方向可以为“管理学”、“市场营销”等。

总之,填写论文研究方向需要考虑自己的研究领域、专业领域、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等因素,并遵循学术规范进行填写。同时,研究方向的选择应与论文的研究内容相符合,以保证论文的学术价值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