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个人观点来回答大家对于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话题。

1.如何构建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

2.浅谈作文教学生活化:浅谈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3.探析新课标下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生活化

4.请问如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会作文

5.如何让语文课堂生活化

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如何构建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

       前言 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就是以生活现实为背景,将教学活动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将生活元素引进课堂。实现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让小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解放出来,更真切地去体会生活,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能够让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全面。将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转变为以生活为主题的目标,让生活与学科学习得以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但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改革还存在一定问题,促进生活化教学的深入发展,还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境。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利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机械化地讲解。而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信息,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往往建立在主观印象上。但生活化的课堂,可以促进学生与课本内容的互动与接触,让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学习内容结合在一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每一位小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具有过人之处,小学生的能力与潜能是不可估计的。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组织方法较为单一,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位学生。学生个人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潜能也不能完全发掘出来。生活化的课堂,往往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多地考虑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让小学生的特长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所发挥。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方法 促进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打造,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加强语文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师需要促进教学形式的丰富化。 首先,教师要加强生活化环境的创设。小学生,只有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下,才能够真正了解学习内容中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利用情境,促进学生体验学习内容,从而发现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了解语文学科的魅力。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小学生创设情境,促进小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其次,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尽情地表现。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文学作品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难点不在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而是获得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师要多用灵活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将课本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让小学生变成小演员去演绎,在表演的过程中去感受作者传达出的情感。比如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先对文章进行浏览,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让小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课本剧的编排,从而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在这样的活动中,课堂情境也可以得到有效地创设,有利于小学生情感的表达与情感的理解。 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辩论。生活中的辩论主题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针对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些与其相关的生活主题,让小学生去辩论,去表达。小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对于同一个课文,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形式。所以,在课堂中组织小学生开展生活化的辩论活动,让小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说一说自己妈妈能够采用的生活小妙招,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小妙招的积极作用进行辩论,促进小学语文课堂质量的提高。 2.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需要教师抓住生活化的主题,将课堂内容进行生活化改革,利用生活中的内容,扩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视界,让学生在生活知识的围绕下去理解文章。 首先,教师要利用生活化的内容去吸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内容进行联系,从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学生与课本互动,往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风娃娃》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问小学生感受到的最大的风,对风的感受,促进学生接触到与课文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内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展示几张有关于风的,让小学生对其进行描述,阐述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其次,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力量。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作业形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完成语文知识的巩固,从而促进小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探究者。比如在讲解《农业的变化真大》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或者开展一次郊游,让小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去感受农业发展的变化。作业形式的转变,有利于小学生建立创新型的作业观,也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化。 3.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要构建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需要对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进行提高。学校要加强小学语文老师队伍的建设,针对语文专业知识以及创新型教学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从而让教师认可生活化教学思想,学会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正确利用手段。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知识面的拓展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让教学活动充满创新元素。只有学校与教师都做好教学人员培训,才能让教学思想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让小学语文课堂有机会向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诸多内容来源于生活,每一篇文学作品都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进行结合,促进语文教学意义的突出。生活化的课堂,会让文学作品的意义得到彰显,也能够推动学生更深层次地去体验与学习,通过语文学习感受世界的魅力。

浅谈作文教学生活化:浅谈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下面我就从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走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误区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一方面包括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另一方面包括心理环境,主要指师生关系。

       1、语文教学生活化物质环境的构建

       主要是指各种布置要洋溢着知识的气息和浓浓的童趣。比如说,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分别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灿烂 ”、“金秋丰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风格,可以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很多乐趣。此外,教室里还可以根据本地的特产和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辟养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图书角、知心信箱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帮助……一个课堂就是一所浓缩的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个课堂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有探索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滋养。学生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还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这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2、生活化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

       一是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一个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总喜欢接近他,愿意同他交往。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言上,做到谈吐文雅,幽默风趣,感情真挚,条理性强;行为上,要举止端庄,表情丰富,富有感染力。在装扮上,要大方得体,恰如其分。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身边。

       二是要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要蹲下来看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习惯,并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要多与学生交流,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公平,尤其要善待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做到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

       1、抓住“联系点”。抓住课文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设置情景,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地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时,正是隆冬时节,树木都要剪枝。教师可结合校园里花木果树的修剪来学习课文,从中学到剪枝的学问,获取种植的技能。再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2、找准“冲突点”。抓住文中人物思想发生碰撞点,设置争议,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道理。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围绕“放”与“不放”,师生分别扮演父子俩,结合日常生活,展开心灵对话。通过几番辩论,“儿子”明白了遵守规定讲诚信的重要性,心悦诚服又满含遗憾地放掉了那条大大的鲈鱼。

       3、诠释“困惑点”。对学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处着重讨论。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写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晚上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有学生提出:天游峰九百多级台阶,像一根银丝一样悬在空中,游客是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能不累吗?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爬楼梯、爬山的体会来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们有的说,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肯定很累,但老人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所以再累再苦也觉得快乐;有的说因为他每天打扫,他已经锻炼出来了,习惯这样工作了;还有的说,他早已把自己当作了大山的一分子,能够与大山生活在一起,再累的工作在他眼中也就不累了……学生走进了文本,把老人的工作、生活与思想融为一体,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深处。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老人那种乐观、豁达、顽强的精神深深刻在学生的心中,而且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4、补充“空白点”。对那些义在言外的想象空间加以扩充。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

       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并能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观察生活,学习课文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

       例如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文,同学们都见过夕阳,但真正去观察它、领略它、感受它的却不多。这一课安排在该册的最后一课,学习这课时,已是隆冬时节。教师可根据“前移后续”的原则,在深秋最美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观察夕阳,了解夕阳下落的过程和云彩的色彩变化。到学习这课的时候,结合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来学习,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了。学习课文以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隆冬时节的夕阳,并与深秋时候的夕阳作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中扩大视野,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像《苹果里的五角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文都可以采取这种“观察——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2、再现生活,学习课文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像(五下)《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科普类课文和《秦兵马俑》等介绍名胜古迹的课文比较适用于多媒体教学;像《狐假虎威》等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可以采取课本剧的方式来学习。采用“再现——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不能以媒体和表演来取代语文学习。

       3、体验生活,学习课文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感悟和体验。

       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五下),我们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教学《快乐的节日》(二下),可以与学生一起以某个节日为主题,设计、开展庆祝活动,体会节日的快乐;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六上)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所领悟到的也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4、想象生活,学习课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例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六下)一文介绍了海洋丰富的物产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文本进行有机的融合,描绘自己心目中未来海洋的样子,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除了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是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例如,班干部竞选,可以组织同学搞策划,让同学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班级联欢会,可以征集最佳主持人台词,竞选主持人等等,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是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如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拼音,可以请学生回家教爸爸妈妈学习拼音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等资源组织学生设计广告,介绍物产等等,都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

       三是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作介绍;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不规范用字的现象;针对当地的特产种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用心来感受社会百态,写出自己的感悟,用行动来展示自己对社会的关心。

       总之,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深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探析新课标下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生活化

       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语文学习内化的最主要形式。习作水平的高低直接折射出学生语文能力的真实情况,但是学生的生活空间相对狭小,课业负担仍很繁重,使他们根本无暇用心体验生活,写出的文章“灵气”何存?“真情”何在?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笔者经过在作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探寻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提高了作文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在习作上快乐、充实地学习着。

       一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自主拟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学生参与拟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畅所欲言,还可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例如:随手拿起扒好的毛豆和毛豆皮,把皮扔进脏兮兮的垃圾桶,把毛豆装进精美的包装盒中,然后把垃圾桶和包装盒对比展示,文题《毛豆和毛豆皮的争吵》一出示,学生们稍作思考便顺畅流于笔下;拿起苹果,出示《苹果美貌》;切开苹果,出示《宝宝遐想》;拿起小梨,写出了《小梨自述》;稍加对比又写出了《梨和苹果比美》……

       二 参与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就已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在论述生活教育观时,有很精辟的阐述:“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文章“功夫在课外”,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参与生活体验,认识生活,便可以解决“源泉”的问题。

       1.重视随境体验

       随境体验突出表现为一个“随”字,它不刻意追求情境的设置和训练的系统化,是对生活的“即时”反映,像这样的“境”常是稍顿即逝的,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旦失去,将很难补救,所以一旦有这样的“境”出现,教师就应根据这个“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能获得意料之外的收获。

       2.走进生活,采集原材料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体验生活,就会汲取到源源不断的生活素材,就会用自己的笔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

       三 用习作书写生活、改造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有位作家是这样揭示创作的真谛的:“对整个世界,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还是人生,都要寻找自己独到的感觉,然后不怯懦地用直白的语言把它讲出来。不管有多少名家,多少名著,对同样的生活有多少他们的感受,都不管,就是要培养这种敏锐、诚实、勇敢、自信”。要让学生学会写作文,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学会积累尤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生活,特别是要让他们能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出发去认识生活,以形成自己独有的对生活的体验,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学生作文要感情真挚,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觉和真切体验。

       “从学习的原则看起来,事怎样做,就须怎样学。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下水时,还是要沉下去的。”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只有深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地“活”起来,学生的作文才可以自主地变“好”起来。

       四 作文评讲也是生活本身

       1.实行面批

       学生的基础、个性千差万别,主要表现在作文上。参与生活体验不同,表现主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表现文章中心的价值也不一样。所以,对学生的习作,我采取更多的方法是一对一的面批,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已有习作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

       2.赏识评价

       许多老师在学生完成作文后,就忙着拿起红笔大开“杀戒”,一篇代表学生个性的作文经老师所谓的“批改”后面目全非,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指导作文的精细。殊不知,这与学生隔离的“真空式消毒”全不起作用。待学生再目睹自己用心创造的劳动成果被无情的否定时,只能畏惧、退缩,从而失去写作的勇气和兴趣。

       针对这一弊端,我设计了“生活大拼盘”的作文评比活动,即每周一、三、五同学们便把自己前一天写的生活随笔一一展示在教室的“生活七彩架”上(我们的教室左、右、后三面墙上有漂亮的生活七彩架,每个同学都有固定的位置,可展示各自的手工制品等),而后,师生利用课间和午休时间,自主选择阅读,并及时作好点评,待到下午的“生活大拼盘”活动课上进行交流。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学生之间交流的不仅仅是作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思考,经过这样的展示赏识,真正达到了作文评讲也是生活本身,使每一个参与写作的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拥有充满自信的力量。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为学生创造“走进生活”的情境,鼓励学生自由、自主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思考生活,作文有理由且应成为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愉快地品尝到好作文带来的甜蜜幸福。

       〔责任编辑:王以富〕

请问如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会作文

       在新课标理念之下,语文教学更注重拉近与生活的距离,更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一、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的重要意义1.小学语文生活化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依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而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则可以有效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面,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例如在学习完文章《夏夜多美》之后,请同学们晚上仔细观察夏夜夜晚,美在哪里,有什么特征,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和书上描写的进行对比,思考一下有哪些区别等,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还增加了学生的生活常识,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剩余1922字)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活化

       贾树玲 崔德强(青州市高柳镇高冯小学 山东 青州 262500)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困难所在。许多语文老师为此挖空心思,纷纷寻找突破,效果不佳,我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作文,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走习作生活化的道路,轻松化解了这一难题,使作文教学成为轻松快乐的生活体验。我希望自己的作文教学打破常规,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美好的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虫鱼鸟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从生活中找“米”,为学生的写作“添翼”,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会作文。

       1.引导孩子从观察入手,感悟大自然的美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为此,我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在观察的世界中畅游,学会习作,体验收获的快乐。于是,校园里,随处可见我和学生一起观察的身影:春天,就带领学生观察草木的发芽,花儿的绽放,寻访春的生机;夏天,和孩子们一起寻蝉虫,养鱼虾,捕蜻蜓,感悟夏的绚烂;秋天,又带领孩子们观察落叶的飘零,体验收割庄稼的快乐,吹蒲公英,追踪小蜜蜂,挖西瓜虫,捉瓢虫,感悟秋之繁华;冬天,大家一起赏白雪,观腊梅,吟诗作画,享受冬的静美。

       作为一个老师就是要成为学生体验生活、记录生活的引路人。平时我和学生一起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际云卷云舒。在静谧的大自然中开启心灵的窗户,倾听内心深处流淌的音乐,感受那春夏秋冬的嬗变,这样孩子们的艺术感染力和创造力就在拥抱大自然的时候形成,学生有了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一篇篇语言优美、感悟深刻而表达各异的美文应运而生!这充分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为此我不失时机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参与生活实践,体验成功的喜悦。

       阳春三月,这是孩子们最喜爱放风筝的季节。我独出心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筝,然后带到学校在操场上举行放风筝比赛,并从外观、创意、放飞技能、飞行高远等评比出各种奖项,当然还要根据自己的制作和放飞的经过至少写两篇文章,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毕竟孩子们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有话可说,成功者分析经验,失败者总结教训,而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写到了自己参与活动的快乐,喜悦之情洋溢其中!

       春天还是蚕儿活跃的季节,为了让学生了解蚕的成长过程,我就将蚕带到学校里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养蚕,并且每个小组一本养蚕日记,小组成员轮流饲养,谁饲养几天就写几篇日记。丑陋的蚕宝宝在孩子们的眼中成了宝贝,给它们打扫卫生,跑很远去向蚕农学习养蚕技术,讨要新鲜桑叶,每天比一比哪个小组养的好,吐丝啦,结茧啦,化蝶啦!随着学生的欢呼雀跃,随着蚕儿的化蛹成蝶,一本本文质兼美的日记诞生啦!兴趣使然,他们乐此不彼,盼望着惊喜不断。

       此外,我还组织学生参加了摇呼啦圈比赛,护蛋体验、踢毽子、跳绳等多项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欣,在习作中积累经验教训。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一个学期,每生近百篇习作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内容、题材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的生花妙笔往往让我校所有的老师啧啧赞叹!

       3.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体验人生冷暖

       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一员,把学生囿于校园中就会让学生与社会隔离,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书呆子。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睁眼看世界”,于是,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社会,记录社会。

       我曾经率领学生到街头观看炸油条的师傅制作油条的精湛技艺,品尝不同的炸法炸出的油条的味道。甚至还带领孩子们走进工厂参观糕点的加工过程,体验了劳动者的喜悦。曾在星期天多次组织学生到市场进行调查,与农民工交谈,看看他们手上的老茧,谈谈他们工作的艰辛,问问他们的收入及最大的希望。之后,让孩子们撰写调查报告,使他们懂得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懂得要立足社会,须拥有一技之长,要好好学习,珍惜父母的血汗钱。“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能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常常这样鼓励孩子们。

       课堂上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弥补了课内作文教学的不足。当然,本人也是位热爱生活的有心人,有一双善观察好发现的眼睛,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写作的灵感,挖掘出引发学生创作的源泉。业余,我经常自带相机捕捉大自然及社会中的美与学生分享,也曾在家养过蚕,种过各种植物,与学生一起观察。甚至还亲自写下水文给学生做示范。学生喜欢我的的课,尤其喜欢她我的作文课,因为我已经让作文融于孩子们的生活,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构成元素。生活化作文为学生的写作插上了翅膀,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会作文。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下面我就从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走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误区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一方面包括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另一方面包括心理环境,主要指师生关系。

       1、语文教学生活化物质环境的构建

       主要是指各种布置要洋溢着知识的气息和浓浓的童趣。比如说,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分别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灿烂 ”、“金秋丰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风格,可以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很多乐趣。此外,教室里还可以根据本地的特产和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辟养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图书角、知心信箱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帮助……一个课堂就是一所浓缩的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个课堂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有探索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滋养。学生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还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这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2、生活化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

       一是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一个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总喜欢接近他,愿意同他交往。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言上,做到谈吐文雅,幽默风趣,感情真挚,条理性强;行为上,要举止端庄,表情丰富,富有感染力。在装扮上,要大方得体,恰如其分。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身边。

       二是要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要蹲下来看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习惯,并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要多与学生交流,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公平,尤其要善待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做到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

       1、抓住“联系点”。抓住课文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设置情景,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地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时,正是隆冬时节,树木都要剪枝。教师可结合校园里花木果树的修剪来学习课文,从中学到剪枝的学问,获取种植的技能。再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2、找准“冲突点”。抓住文中人物思想发生碰撞点,设置争议,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道理。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围绕“放”与“不放”,师生分别扮演父子俩,结合日常生活,展开心灵对话。通过几番辩论,“儿子”明白了遵守规定讲诚信的重要性,心悦诚服又满含遗憾地放掉了那条大大的鲈鱼。

       3、诠释“困惑点”。对学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处着重讨论。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写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晚上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有学生提出:天游峰九百多级台阶,像一根银丝一样悬在空中,游客是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能不累吗?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爬楼梯、爬山的体会来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们有的说,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肯定很累,但老人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所以再累再苦也觉得快乐;有的说因为他每天打扫,他已经锻炼出来了,习惯这样工作了;还有的说,他早已把自己当作了大山的一分子,能够与大山生活在一起,再累的工作在他眼中也就不累了……学生走进了文本,把老人的工作、生活与思想融为一体,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深处。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老人那种乐观、豁达、顽强的精神深深刻在学生的心中,而且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4、补充“空白点”。对那些义在言外的想象空间加以扩充。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

       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并能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观察生活,学习课文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

       例如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文,同学们都见过夕阳,但真正去观察它、领略它、感受它的却不多。这一课安排在该册的最后一课,学习这课时,已是隆冬时节。教师可根据“前移后续”的原则,在深秋最美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观察夕阳,了解夕阳下落的过程和云彩的色彩变化。到学习这课的时候,结合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来学习,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了。学习课文以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隆冬时节的夕阳,并与深秋时候的夕阳作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中扩大视野,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像《苹果里的五角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文都可以采取这种“观察——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2、再现生活,学习课文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像(五下)《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科普类课文和《秦兵马俑》等介绍名胜古迹的课文比较适用于多媒体教学;像《狐假虎威》等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可以采取课本剧的方式来学习。采用“再现——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不能以媒体和表演来取代语文学习。

        3、体验生活,学习课文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感悟和体验。

       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五下),我们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教学《快乐的节日》(二下),可以与学生一起以某个节日为主题,设计、开展庆祝活动,体会节日的快乐;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六上)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所领悟到的也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4、想象生活,学习课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例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六下)一文介绍了海洋丰富的物产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文本进行有机的融合,描绘自己心目中未来海洋的样子,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除了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是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例如,班干部竞选,可以组织同学搞策划,让同学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班级联欢会,可以征集最佳主持人台词,竞选主持人等等,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是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如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拼音,可以请学生回家教爸爸妈妈学习拼音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等资源组织学生设计广告,介绍物产等等,都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

       三是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作介绍;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不规范用字的现象;针对当地的特产种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用心来感受社会百态,写出自己的感悟,用行动来展示自己对社会的关心。

       总之,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深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四、走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误区

       “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我们也要防止走进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误区。

       1、要基于生活而不囿于生活

        [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家》时,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在教室里摆放了很多家用物品,还让学生带了很多玩具和食品,教室里变得琳琅满目,俨然成了一个“家”。还有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口袋》时,布置学生每人带一种昆虫,教师还在教室里挂了很多装饰精美的昆虫标本。教室成了一个“昆虫园”。

        [反思]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不是一定要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情境中呢?当然不是。上述案例中的教师片面理解“生活化”的含义,为了追求“生活化”的教学而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语文课堂布置得和现实生活十分相似。《中国教育报》就有一位专家针对上述现象提出要计算教学成本的观点。我们认为,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不能等同于语文,把“生活”搬入课堂应该进行“语文化”的处理,一个故事、一段影像资料、一些教具或者是一些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素材。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操作比较简易的话,我们不妨将学生带到现实中去认识语文、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去体验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要儿童化的生活而不是成人化的生活

        [案例]有位教师在《陶校长的演讲》(五上)中教学“第一问是什么?为什么把健康的身体放在第一位?如何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时,教师首先补充了一种流行的观点,即“身体是1,学习、工作、财富等都是0。有了身体健康这个‘1’, 学习、工作、财富等才有意义;如果没有身体健康这个‘1’, 学习、工作、财富等就都没有意义。”然后举了许多名人和长寿老人锻炼身体的体会。其实,在教师阐述了观点以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怎样做才可以更健康,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还有一节一年级教学“出”和“入”的识字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城市生活中的各种出入口,简直就像走迷宫,弄得座位上的农村小孩子不知如何“出”“入”,本来可以上得很清楚的一堂课,结果反而让学生云里雾里。

        [反思] 语文教学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现实出发。上述案例中,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语文练习确实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但更多的是从教师这个成人的视角设计的。这种从成人的视角设计的“生活化”,往往脱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化”,而不能自以为是,自作多情地把成人的“生活化”理解为学生的“生活化”。

       3、要引领生活而不是迎合生活

       [案例]这是在校级公开课《云房子》(二上)的一个小片断。在学习第二节时,教师请学生说一说最喜欢哪一座云房子,并说说理由。学生各抒己见,有说喜欢大楼房、大礼堂一样的云房子的,有说喜欢大冬瓜那样的云房子的,还有说喜欢像花儿样的云房子的。这时,有一位学生说喜欢一点点小的云房子,因为没有人来和他抢,也没有人来和他挤,很舒服。教师很高兴地重复了一遍学生的答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反思]在以上的案例中,学生们的思维应该说非常活跃,学得也比较主动,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教师在学生的认识发生偏差时,却没能做好引领。我们猜想,那位喜欢一点点小的云房子的学生,可能是平时比较胆小,不大喜欢和同学交往,经常担心有同学会“欺负”他;也可能是他具有独生子女通常有的自私心理,不大愿意和大家分享快乐。学生的见解大多源于对生活的认识,作为教师,要树立“教学即教育”的大教育观,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和生成教育资源,适时地进行引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可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教师迎合学生,重复学生的答案,而不作引领和提升。像以上的案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一个人住在云房子里多寂寞呀,云房子尽管小,但找个好朋友一块儿在里面玩还是可以的,那该多有意思呀;或者引导学生从一点点小的云房子的可爱处着手,谈谈自己对云房子的喜爱之情。

       4、要真实的生活而不是空洞的生活

       [案例]学了《真情的回报》(六下),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谈体会。学生谈了王顺友、李春燕热情为大家服务,得到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称号;谈到了护士护理病人付出了真情,得到了“白衣天使”的称号;还有老师辛勤哺育下一代,付出了真情,得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这些都是“真情的回报”。应该说,学生对“真情的回报”是有了认识了,但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荣誉称号上,而对身边实实在在付出真情和需要帮助的人却没有一人提及。

       [反思]“联系生活谈体会”是我们语文教学,特别是学习思想性比较强的课文常做的一项练习。正因为“常做”,所以学生们也渐渐地摸到了一些“门道”,懂得了一些答题的“套路”。但这些“门道”和“套路”往往会使学生步入“假、大、空”的境地,而起不到真正的“联系生活谈体会”的“悟情”、“导行”作用。其实,生活中最能感动人心的往往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一个充满真情的眼神,往往要比一句响亮的口号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细微处感悟真情,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5、要生活化的语文而不是生活化的生活

       [案例]在某次评优课上,一位选手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云房子》。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小鸟们的快乐心情,教师让学生当小鸟,在假想的云房子里自由地作客、玩耍。这下,学生们可开心啦!一个个离开座位,满教室乱跑。几百名听课的教师看着几十名学生在“表演区”疯跑,整整跑了近十分钟还不肯停下来,一个个目瞪口呆。

       [反思]课堂教学,是静悄悄的革命。它既需要温度,更需要深度,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温度,才有价值;没有深度的热热闹闹的课堂,往往寓示着肤浅与浅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体现“生活化”,过分突出生活情境的创设,将语文知识的学习置于从属地位,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语文的本味。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主体应当是“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丰富生动、扎实有效。

       语文教学“生活化”永远是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的主题之一。美国教育家华特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说,它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我们只有基于这条“地平线”,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方能托起语文教学这轮“红太阳”,迎来语文教学的“艳阳天”。

       好了,关于“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